雷州歌是記載著雷州半島人民生存、勞動、生活的斗爭史。
雷州歌的基本內容就體現出雷州半島的地理風貌以及雷州人民的生存環境、勞動生產、家庭生活、愛情婚戀、歷史人文、倫理道德、風土習俗、娛樂戲謔、喪白喜慶、政治時事等等。反映雷州風貌及勞動生產內容,是雷州歌的主流題材。雷州歌曾出現眾多韻腳,達34種。后經過長期多次合并,至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湛江市雷歌研究會根據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再從上次合并后的25韻合并為17韻,韻音全按雷州方言劃分。不同的韻音具有表達不同內容的功能。隨著時代的變遷,雷州歌的主題思想也不斷升華。蘊藏在雷州半島的民歌資源非常豐富,這大批雷州歌具有十分寶貴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雷州歌結構嚴謹,平仄協調,韻律優美。每首4句,每句7字,一、二、四句末字押雷州音韻,二、四句的第4字是陽平聲,這就是雷州歌格律。這種格律接近七絕,唱起來瑯瑯上口。其腔調自由,喜怒哀樂隨心所欲自由唱,如親人死了,以歌代哭;女子出嫁,姐妹夜里集中,以歌訴情陪嫁唱等。雷州有一句很流行的俗語叫做“一條歌唱到城”,即趕集時沿途接連不斷地唱歌,直唱到城鎮。這種自由腔調開口即唱,才使雷州歌得以一代代傳承下來。
在雷州半島,不論是文人雅士或野夫村佬,也不論是年邁老翁或村姑牧童,人人都愛唱雷州歌,創作雷州歌。特別是歷朝歷代雷州的騷人墨客,碩學名流。如官至閩浙總督的陳王賓、身為朝中翰林院編修的陳昌齊、名登進士的安徽休寧縣知縣洪泮洙、舉人黃清雅、丁宗閩、貢生黃景星、陳伯常、梁成久、洪翰及一大批口頭創作人才,他們都熱心參與創作和賽歌(主要是口頭)活動,才使雷州歌代代繁衍生息,傳承下來。雷州歌的出現就一直伴隨和記載著雷州的歷史,它簡直就成為雷州人的誕生、遷徙、勞動、生活等一部口傳的歷史。雷州歌的對唱歌衍生了“姑娘”歌,“姑娘”歌中的勸世歌又衍生出雷劇,因此地雷州歌在雷州文化中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雷州歌是南國藝苑中的一株奇葩,是雷州人民的智慧體現。要了解雷州的歷史,要熟悉雷州的風土人情和人文環境,在雷州歌中都能得到充分體現。其大量作品是研究和認識雷州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