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是古代盛行的一種以“驅鬼逐疫”為目的的祭祀儀式?;顒佑谶@一祭祀中的舞蹈統稱為“儺舞”。以頭戴木刻面具,手執道具(尤以各種兵器為多),表現傳說或歷史人物故事為其共同的藝術特色。據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修《廣東通志》載:“雷州府(今雷州市)于元宵鳴鑼鼓、奏管弦,裝鬼扮戲、沿街游樂”,清陳昌齊編《雷州府志》卷二《風士》載:“自正月十二起,曰‘開燈’,連至十五夜,城市間夜彩燈,或三、四百人為一隊,或五、六百人為一隊,放爆竹燒煙火,妝鬼判諸雜劇絲竹鑼鼓迭奏,游人達曙,是曰儺。城中為最,各鄉圩間有之,謂之遣災。亦有至二十八日或二月十二日乃儺者?!?
湛江地區的儺舞屬于老儺,又叫文儺。一般地說,歷史都比較悠久,所演節目取材來源于古代先民對自然神與社會神的崇拜,表演古樸粗獷,氣氛莊嚴肅穆。演儺的最初目的是娛神,雖經較長時間的歷史演變,已逐漸轉向娛人,但始終抹不了驅疫逐鬼的歷史痕跡。
湛江地區雷州半島的儺舞,“走清將”、“舞二真”、“考兵”等“儺”,盡管不同,實屬“雷儺”,是以雷首公、五雷公將為主體,兼之土地公婆、艄公婆等,風格流派各異,但表現的目的相通,均為驅邪逐疫,祈求平安??陀^上都起到了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作用,無論是古樸粗獷的“考兵”,還有勇猛豪放的“舞二真”,表演時都吸引了無數的觀眾,給人以美的享受,增添了節日氣氛。正因為其深受人民熱愛,才具有如此強盛的生命力,流傳至今。